100分阅读网 > 玄幻小说 > 霍格沃兹之非典型斯莱特林 > 第二百三十八章 什么是经济?(克劳德先生场合)
“一个成功而稳固的政权,需要稳定的环境。”艾伯特先生的身体凹陷在沙发当中,戴着的金边眼镜才让他看起来不像是个拳击手。
他健硕的小臂环绕在胸前。
“‘围墙’是必须的。”他说。
“这是保密法出台的原因吗?”
“也有可能是理由,克劳尼。”艾伯特先生笑了起来。
“围墙只保护墙内的人吗?”
“在某些时候,也保护墙外的人。这很难说,克劳尼。”
“那我应该怎么做呢?爸爸?”克劳尼苦恼地问,“这样看起来,围墙的存在可以保护墙内的人,但同时也可能保护墙外的人。如果我主张撤掉这隔离的墙,就会导致更加变动的环境。”
“那么政权就又变得不稳固了。”克劳尼深吸了一口气,“政权的不稳固会带来更糟糕的环境。”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我明白!”
“我可不是一个政客,克劳尼。”克劳德先生的嘴角翘的更高了,看样子用他的闲暇时间和自己的大女儿拥有一次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单向输出,并不会让令他感到烦闷。“但是我知道的一点是,如果一个国家颁布了关税政策,他的目的一般是什么?”
“关税政策提高来外来物品的成本。”克劳尼老实地回答,“这样会让他们卖出的价格高出同等的物品。”
“那这样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为了保护国内原本的产业?”克劳尼问,“那为什么又要出口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要自产自销难道不可以吗?”
“有的地方国土只有这么多。”克劳德先生指着地图上的色块,“但有的地方地附辽阔,这意味着运输成本也在增加。”
“还有就是,你有没有发现,不同的国家进出口的具体内容物是不同的?”
“具体内容物?”
“比如农副产品。”克劳德先生又躺了回去,把一只脚搭在另一只脚上,“书本里经常以这样的专有名词体现。但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国度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也就是说,这些物品成本和数量会远低于非特色产业。”
“有的物品虽然可能是同样的名字,但是用途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大豆和玉米。”克劳德先生说,“进口品质低且价格低廉的农作物用于生产动物饲料。”
“这和关税有什么关系呢...”
“在农产品上很难体现。但是放到高精尖技术上就很容易理解了。”克劳德先生反问,“产品开发的初期是非常耗费资本的,对不对?”
“初期都是亏本的。”克劳尼点点头,“我明白了,爸爸。这样会导致人们选择已经出现了的外国商品,本国的相关技术就没有人去发展了。”
“这会导致某一产业被国外垄断。”
“就像你的套牌洗发水,克劳尼。”
“你什么时候发现的!爸爸!”
“我假设你在外头用的是我的名字,女孩。”克劳德先生忍俊不禁,“你的魔法小妙招?差点让贝里亚叔叔以为他见鬼了。”
“我没看见他!”
“但是他看见了你。”克劳德先生说,“当时我可不在伦敦。”
“好吧。”克劳尼偃旗息鼓,她认为自己的保密工作一向做的非常好,但却忽略了人的因素。认识她爸爸的人太多了,法律的规定让她没法单独行动,而她需要的又恰恰是单独行动,“我只是想自己做出点成绩。”
“我明白。”克劳德先生又笑了起来,“你很像我。”
“爷爷和我说过你倒卖家里,他好不容易翻过几个山头搬运来的山泉水的故事。”
“那这是不对的。”克劳德先生皱了皱鼻子,“他怎么能和其他人说这件事!”
“还有很多呢,爸爸!”
“好吧!”克劳德先生决定通过把话拉回正轨来跳过其他有关于他的糗事的谈话,“你的问题不是‘围墙是否应该被打破’吗?”
“那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怎么说呢...”克劳德先生说,“如果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折中的说法是最为缓和和全面的,但不一定适应国情。”
“比如说对于法律的立场,学术界拥有立法者意思说和读者意思说的观点,也就是常见的所谓主观学说和客观学说。”
“我记得这个的文学里头的观点吧,爸爸!是不是类似于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以这样说。”克劳德先生回答,“‘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客观说,或者说可以把他列到这个范畴里来。”
“持有这样说法的人们认为,作品只在于读者的解读,要符合当下的社会现状,而不存在其他的观点。即使读者们的观点也很多。作品是脱离作者存在的。”
“那么主观说就是说,作品只存在在作者的观点里面吗?”
“你是不是偷偷看了法律理论的书?”
“我根本不需要偷偷,爸爸!”克劳尼亚呛了一下,接着问,“所以,这两种学说有一个对错吗?”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了,克劳尼。我们没法斩钉截铁地说那一个是对的还是错的。”
“因此所谓的折中说就出现了,但是折中说中又有偏向主观的客观说和偏向客观的主观说。”
“这听上去相当复杂。”克劳尼要被词段中那么多的f给搞昏了,她想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英语母语者的阅读障碍患者才会垒高不下,“这是做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承认有作者意志的同时,又承认读者的解读—或者符合当时的环境的解读。但是这些观点又会有所偏移。”
“那就是中国理论里面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嘛...”克劳尼脱口而出,“这样观点的偏移的强烈程度可能又会分化,对不对?”
“这是一个新奇的说法。中国有这种理论吗?”
“那是好多年前的书里写的,叫道德经,原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