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分阅读网 > 穿越小说 > 东坡往事 > 第四十四章 仓法——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
    元祐七年,三月十六日。



    苏东坡在颍州时就开始着手与赵德麟同治的西湖疏浚工程,终于完成了,赵德麟寄诗来,东坡高兴之余和诗三首。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正是由于苏东坡主持了对西湖的美化,并广植绿树菱荷,增益亭台阁堂等,才使古代颍州西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园林建筑闻名于世。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东坡先生甚至还在其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此举大大提高了颍州西湖的声誉。宋代以后,颍州西湖的名气大增。正是由于欧阳修、苏东坡等文人知州们的精心治理和倾力打造,颍州西湖才名扬天下、享誉千年。



    苏东坡到扬州任后一直忙于事务,根本抽不出时间会客。



    这天,两浙转运副使毛渐(字正仲)给东坡送来了茶叶,东坡就趁机约了几位朋友聚集于扬州西门外的石塔寺。



    石塔寺本晋代遗刹,名蒙因显庆禅院。南朝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为惠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又改名安国寺,乾元中(758-778年)始更名“木兰院”,开成三年(838年),得佛舍利于木兰院,建石塔藏之,故易名石塔寺。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时年已五十七岁的东坡先生,胃口也不行了,还一身的疾患。他在诗中自嘲说,自己虽然身为一州之守,但每每感到厨房里的食物短缺。



    原因是,扬州位于东南方位,本来是一座都会,“八路舟车,无不由此。使客杂还,馈送相望,将迎之费,相继不绝。”,但是该州每年的公使额钱,只与真州、泗州等列郡一般,比之楚州,少七百贯。扬州与杭州的体量差不多,杭州的公使钱有七千贯,而扬州只有五千贯,显然支使不足。



    石塔寺诸人聚会结束后,东坡先生到任以来一直忧虑的事情又浮现在心头。那就是,如今太皇太后与陛下已经执政八年有余,不管是仁政、德行还是节俭等方面都已经做到了极致。本来百姓应该安居乐业的,但由于陈年的积欠使得百姓们压得喘不过气来,都已经是濒临破产的边缘。



    苏东坡又向朝廷上书,就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并上奏,洋洋洒洒地写了数千言,贴黄又贴黄。真是知无不言,意犹未尽,一片忠心跃然纸上。



    上了奏章,苏东坡的心里一点也不轻松,他不知道朝廷会不会如愿将老百姓的陈年积欠免除殆尽,让百姓们轻装上阵,去寻求自己的美满生活。



    他忧心忡忡地来到了晁补之的“随斋”以消暑,赋《减字木兰花》抒怀,算是暂时忘却一下心中的忧愁吧。东坡的心情刚刚有点平复,就听到了被自己称为“慷慨奇士,博学能诗”的老朋友刘景文卒于隰州官所。



    刘景文父亲刘平作为环庆将官,曾在对抗西夏元昊的战争中,壮烈殉国。朝廷赐予了刘平七个儿子豪宅与官职,但七个儿子中的六个(庆孙、贻孙、宜孙、昌孙、保孙、季孙)都早逝了,仅剩的刘季孙(字景文)也是在六十岁年纪上才官至文思副使。



    如今,这位幸存者也离世了,敢于孤军救援延州,终因寡不敌众而绝食而死的刘平将军的七个儿子都已寿终正寝了。



    面对扬州周边几个州的百姓因为饥馑与瘟疫流行而流离失所、伤亡过半,并且还背负着沉重的积欠钱物的负担,老百姓卖房卖地、卖儿卖女也无法摆脱的现状,东坡先生只好给远在颍州的老朋友赵令畤致简,详细倾诉了积欠的危害,并询问李直方是否已经得到朝廷的嘉奖等事情。



    闲下来,苏东坡将张方平在世时交代的差事(为滕元发撰写墓志铭)完成了,终于还清了这一文债。



    诗兴大发的东坡先生,因在扬州得到两块美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正白可鉴。东坡将两石渍以清水,置几案间,作了《双石》诗,这还不算,他一口气唱和了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



    东坡先生在自序中自嘲:“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在扬州时,饮酒过午,辄罢。客去,解衣盘礴,终日欢不足而适有余。”,“因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庶以仿佛其不可名者,示舍弟子由、晁无咎学士。”



    《饮酒二十首》本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陶渊明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苏东坡一生共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是唱和陶诗的开端。我们知道,大多数唱和皆在海南贬所也。



    秦观之弟秦觏(字少章)自京师赴杭州仁和县主簿任,途径扬州,来拜访东坡先生。小秦出示了范祖禹(字淳甫)给他的送行诗,苏东坡召集晁补之以及苏州州学教授朱长文一起进行了唱和。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



    “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小范真可人,独肯勤收罗。”在东坡先生的和诗中,竟然出现了“小范”这样的字眼,这与东坡先生那种“呵呵体”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样,都是语言方面领先几百年的开先河之举。



    苏坚游览了扬州江都县西接仪真界的蜀冈,并作了诗。



    自春秋时期至唐宋,“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东坡先生唱和了苏坚的诗,正好送给了自山阳守拜广东提点刑狱的李孝博(字叔升)。



    六月初一,朝廷终于下诏:



    诏准淮南东西路、两浙路诸般逋负(拖欠赋税、债务等),不问旧新、有无宫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这大概是东坡先生的上书起到了作用,朝廷盖“从东坡之言也”。



    三天后,又一件喜事接踵而至:



    由于苏辙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之故,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之衔,其母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程家排行老六的表弟程之远(字德孺)罢广南东路提刑之任为主客郎中(礼部所设,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经过扬州时,东坡先生以自己珍藏的仇池石相赠。陈师锡(字伯修)被除为校书郎,赵令畤将接替晁补之为扬州倅,东坡都或作诗或致简,表达了祝贺。完了,还陪同着晁端彦、晁补之父子到大明寺校塔院等地游览。



    六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坤成节,上了贺表的东坡先生,在家读起了《后汉书·朱晖传》。我们知道,《汉书》、《后汉书》一直是苏东坡自少年以来用功最多也受益最大的书之一。



    六天后,苏东坡被除为兵部尚书,并充当卤簙使。因为哲宗皇帝将要亲郊,拜吕大防为大礼使,胡宗愈为礼仪使,李之纯为仪仗使,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在扬州,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仓法》(全称为《诸仓乞取法》)之弊,给朝廷上了劄子。认为仓法只是暂时推行的权宜之计,天下惊恐,古今所无,是一种盛世中的暴政,应该停止推行。



    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官吏“廉洁”问题一直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难题。



    何以养廉?北宋时期的“重禄治赃”制度最具代表性。“厚俸养廉”首创于宋,认为应给予官吏厚俸,才能促其廉政。尤其是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首创“仓法”即“重禄法”,以此来整顿吏治。



    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宋代官吏待遇之优厚,历代少有。宋朝在实行“仓法”之前,各级官员间俸禄差额大,只有少部分位极人臣的高级官员们生活富庶,绝大部分官吏们依旧挣扎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中。



    “仓法”的制订和实施,与主持者王安石的一贯主张和不懈推动密切相关。早在嘉四年(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书》中,王安石就明确指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加俸养廉”是王安石一直崇尚的吏治原则。《重禄法》即熙宁“仓法”,全称为“诸仓焉取法”,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变法时期所行仓法,既注意从俸禄制度上为吏人提供不受赇的必要生活条件,又注意以立法的形式严惩吏人的受赇枉法行为,并从法律制度上向受赇恶习展开攻势,这些措施切合实际,易见成效。从上述重禄法整顿吏治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然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赃罪发生的根源。



    甚至在一些名臣眼里,“重禄法”治赃仅是应付贫困的权宜之计。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然而高薪并未达到预期的廉政。事实上他们赇取无度,仕风日坏,造成了吏治与费用的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的搜刮,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被迫铤而走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反抗,从而影响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厚俸养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仅仅靠增加俸禄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



    苏东坡在州郡任职以来,亲眼目睹了诸多贪官污吏的不齿勾当,所以一眼就看出了仓法这种制度的种种虚伪性与欺骗性,因此才斗胆上书的。



    仓法的弊端被苏东坡上书揭批之后,他又于同日向朝廷上书了有关漕运欠折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发运使向京师运送的粮食定额,往往以起运时的数额为准,而不是以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额为准。路上即使有千难万险,发运使也不会尽心尽责,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苏东坡还乞申明《元祐编敕》,废罢近日仓部起请之仓法,仍取问官吏擅立随船之法,罢沿路随船检税之法。



    所幸,这次的上书得到了朝廷的允准。



    东坡先生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甘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而上书言事,皆是因为苏东坡自觉自己“忝备侍从,怀有所见,不敢不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