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分阅读网 > 穿越小说 > 藩乱 > 第34章 安民酬功(求追读)
吴三桂遣部属占据各地的沐氏庄园和卫所屯田,主要目的,是控制云南的粮草。
也就是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不让自己军队的吃饭问题,成为清廷套在自己脖子上的一条绳圈。
这没错,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安民、酬功。
吴藩严格上来说,应该叫关宁集团。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逼近北京,宁远总兵吴三桂收到崇祯皇帝诏令,携带20万军民撤离宁远,迁往山海关。
吴三桂奉命勤王,撤离已成孤城的宁远。
离开前,吴三桂深知此行便是无归路,下令火烧宁远城。(注1)
吴军的核心,其实就是当年的辽东军民后裔。
而吴三桂,乃至吴氏一族,就是这个集团推在台面上的代表。
从吴三桂辽东起兵开始,四十年不断的征战,麾下聚集了大量来自各阵营的力量,包括明军、顺军、西军、女真兵、蒙古兵、土司(苗)兵等,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就是吴军。
其中,以原关宁军民作为军队中的骨干,支撑起整个吴军的战斗力。
关宁集团的辽东军民,从明末开始,打了整整五十年的仗,军队里的中高级将领基本都来自关宁军后人。
可以说是“父子相继,叔侄相替”。
在这个集团里,大家都是几十年的熟人,一同作战的都是叔侄兄弟、邻里乡亲。
再加上军内通婚,不是自家郎舅,就是隔壁老王,每人都能攀上亲。
倘若是战场上遇到了危难,那也肯定是舍命相救。
因此吴军凝集力极强,战斗力极强。
这种“世兵”的传承模式,使得“关宁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得以保持。
在清初康熙时期那种互相“比烂”的大环境下,吴军显得鹤立鸡群,吊打已经快拿不起刀的满蒙贵胄子弟。
既然打了几十年的仗,那肯定会有伤亡。
死了赔钱。
可伤残的士卒失去了战斗力,不能不养啊。
更何况吴三桂向来以“轻财重义”闻名。
因此关宁军的老营里,养了大量伤残的士卒。
而这些伤残的士卒在得到善待、解决后顾之忧后,又能激励士卒们及亲属、子侄对吴三桂的忠心,以及继续为这个集团奋力作战。
现在,关宁集团经过几十年的漂泊,终于有了云南这块落脚地。
那吴三桂就应该按级别、功劳分田地给各级将官、老兵、伤残士卒,让他们及家属得以赡养。
吴三桂做到了。
吴军入滇后,第一时间就将云南沐氏庄园和卫所屯田,按级别、功劳划拨给手下,用来安置将官、战兵、伤兵及其家属。
如王屏藩的王家山庄中抽烟老汉,就是其中之一。
分到地后,将士们就成了军功地主,也与吴家紧紧地绑在一起。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吴家兴旺,他们就能富贵;吴家倒了,他们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原时空中,吴军的核心旧部——关宁各军将,宁可节节败退,也决不投降,正因如此。
在13岁的幼主无力统制全军、人心涣散的情况下,仍能跟清军硬扛3年。
直至整个关宁集团全部被消灭。
此为后话。
吴三桂这样做,整个云南也就牢牢地控制在吴三桂手中。
既然是分了地,就得种,不种不行,不种那就没饭吃。
正常来说,是分到地的士兵们自己来种的,类似军屯。
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
就是吴三桂在入滇后,其实云贵两地并不和平,包括出现南明残余势力的反抗、土司叛乱,需要震慑缅邦及应对和硕特蒙古的虎视眈眈等。
那么就需要军队继续作战,不能轻易卸甲。
可田地没人种咋办啊?
按历史经验,是可以招募流民来当佃农的。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毕竟,地分得少的还能自己种,就像分了一家小店铺,自己看店做点小生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