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分阅读网 > 穿越小说 > 苏厨 > 第18章 小康标准
    第18章 小康标准

    第十八章小康标准

    二十七娘白了苏油一眼,把杯子夺了过去:“没品位还偏心,明明就是我的好看!”

    然后和八娘充满仪式感的互敬了一下,呡了一口。



    八娘看着苏油目瞪口呆的样子,笑道:“你是小孩子,不能喝茶。晚上睡不好觉。”



    说什么呢?请我喝我都不喝好不好!赶紧摆手转移话题:“我们去看看泥,然后就回去吧?”



    泥料非常完美,苏油让作坊的人将表层最后沉淀的细泥刮起来,按他们的手法抟制之后,擀制成泥板,切出相等的小片,然后加入不同分量的沙子,和匀之后用来折叠。



    二十七娘和史大对此莫名其妙,看得面面相觑。



    苏油解释道:“这是测试泥料粘度的方法,沙子没有粘性,惨入不同分量的沙子,可以得到泥土的粘性参数,你们看红色陶泥,加入五分之二的沙子,折叠到一半就会断裂。”



    “而用同样的观音泥,加入一半的沙子方能得此效果,这就说明观音泥的粘性比一般的陶土粘度要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泥土的粘性参数化。”



    八娘聪慧,对苏油说道:“小幺叔,这也是从《九章》里得来的学问?”



    苏油点头:“嗯,数科,这门学问对工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甚至觉得,将数科学问用于指导手工作业,以得到更精巧的工具和产品,这其实应该列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八娘二十七娘,你们说叫工科如何?”



    二十七娘情不自禁伸手想摸苏油的脑袋,半路缩手,吐了吐舌头笑道:“小油太聪明了。等你的工科学问研究出来,记得把我的陶坊搞好。”



    史大也凑趣:“嗯,最好超过钧窑越窑建窑,到时候做个腰缠万贯的小少爷!”



    苏油真没有想过钱的问题,凭借自己工科狗属性,市办公室的工作经历,外加原四川西南地区各路非遗的发掘整理人,来到大宋,可以来钱的路子太多了。



    关键问题还是要拜名师学文章考进士,这方为大宋立身之正途,否则都是沙上建塔,就算江卿世家,也不一定能保得住产业。



    如今科考还比较原始,要考进士,除了学问,影响力同样重要。



    要有影响力,就得有大佬举荐;要大佬举荐,就得有名声;要得名声,就得有人先捧;要得人捧,呵呵呵,苏油便打算从眉山四大家族开始……



    其实即便如此劳心费力,一样还是沙上建塔,几十年后蒙古大军一到,该扑街一样扑街。



    想着大宋这艘漏得如同筛子一般的大船,苏油心里升起了深深的无力感。所谓修齐治平,只能先从身边小事慢慢做起,至于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完全不敢企望。



    或者,合族隐居可龙里,就是最后的归宿?



    二十七娘伸手在苏油眼前晃了晃:“喂!小油你怎么老是喜欢走神?你还真想做富家翁啊?”



    苏油这才回过神来:“哦……富家翁似乎不难,反正我一人吃饱全家都饿不着。我在想难度更大的事情。”



    二十七娘眼珠子转了转:“那就是想要做官了。”



    苏油一本正经的向东北方拱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促政通而物满,抚民富以国强。士农工商,皆安其位;鳏寡孤独,尽有所养。耀兵西北,秣马辽南。使大宋疆域迈汉唐,仁信通远海,恩威布四方。则油之愿也。”



    二十七娘抿着嘴嬉笑吐槽:“哟哟哟,说到底还是要做官,还得是大到没边的大官!”



    三人一路调笑着回城,苏油还是步行,手里抛掷着一枚胆丸。



    这东西的用处,可不止苏油告诉二十七娘的点豆腐那么简单。



    现在手里的东西,主要成分是硫酸钠,俗名芒硝。



    别问他为什么知道,他的脚下,就是未来中国最大的芒硝矿产地,探明芒硝储量六百五十亿吨!



    明清时期雅眉一代成为著名的皮革生产基地,便和地下丰富的芒硝产量有关。



    这东西除了鞣制皮革,用处还很多,洗棉,织布,染色,造纸、制瓷,制釉,制玻璃……



    眉山矿藏极为丰富,苏油在政府办看过的资料里,除了芒硝,还有金、银、铜、铁、铅、锌、锰、煤、石膏……



    别的不说,有煤,有锰,有铁,苏油有信心用穷举法冶炼出高锰钢。



    因为高锰钢有个特性就是高温下极容易加工,然后可以水淬得到极高强度和韧度,甚至都可以不用锻造,只要热处理得当,即使铸造工艺,都能得到高强度耐磨钢。



    《三国志》记载,当年诸葛亮命蒲元在这一带铸造五百口宝刀,能轻松切过装有铁砂的竹筒,估计就是这玩意儿。



    但是也别小看周边民族,当今西夏的刀剑,弓矢,强于大宋,这是公认的事实。



    西夏青锋剑,是大宋很多名将的珍贵藏品。宋人引以为傲的神臂弓,其实是叛逃过来的西夏人献上的。



    而青唐的瘊子甲,使用的是冷锻技术,强度也高于大宋。



    大宋的处境,就如同一个书生周围围了一堆**,他们是不跟你讲道理的。



    就连南边的秾智高,这刚多收了三五斗,就还想称王称帝呢!



    还有看似老实的大理,还有多年后逆天的鞑靼人……



    又走神了,苏油收回思绪,看着远处的眉山治所。



    夕阳下的玻璃河静静的流淌,远处的眉山城沐浴在一片金色当中,居民们进的进出的出,只有这时候,他们才调整了一下悠闲的步子,稍微加快了一些速度。



    两侧荷塘,花畦,开始吐露芬芳。



    鹅鸭上岸,群鸟归林。



    小学的孩童散学了,斜跨着招文袋,从各个书院出来,嬉笑着各回各家。



    寺庙的晚钟远远传来,宁静而悠扬。



    这就是现在的大宋,细腻,温婉而优雅,这是汉民族文华凝练到颠峰而发展出来的摇荡心魄的美丽。



    前所未有!其后再无!看着城门上方“文明门”三个大字,苏油暗自痛惜,华夏文明,真的不应该承受那么多的痛苦与摧残!



    进入城中,回到书坊,掌柜通知苏油和八娘,程夫人叫他们去苏宅一趟。



    于是两人转身,八娘领着苏油前往纱縠行苏家院子。



    院子是程夫人置办的,绕过纱縠行当街门面,从后边侧门可以进到苏宅里。



    能培育出有宋一朝六大家中三位的圣地,苏油进来之后连大气都不敢透一口,脚步也放轻了不少,生怕溅起一丁点尘土。



    这是大宋西南小康之家的标准院落。



    小康,一个美好的名词,在大宋各路有不同的标准。



    放到眉山,这标准大致应该是指坐拥价值六七百贯固定资产,外加每年两三百贯固定收入的人家。



    人口还不能多,按照五口之家来计算,勉强可入小康。



    后世总结封建王朝的灭亡,土地的剧烈兼并,总被纳入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细究起来,事情似乎不是那么简单。



    就大宋来说,土地不贵,一亩上好的水田,价值并不算高,目前也就一贯左右,大致与一年土地所出价值相当。



    当然免税的士大夫置办才划算,如果是自耕农,那就是好几年白干才能回本。



    宋法对士大夫免税田亩有详细规例限定,即便是宰相之尊,所购土地也不能超过五十顷,多出的数额同样必须纳税。



    庆历新政的一大败笔,便是暂时性放开了这项禁制,而公田开发,却没有跟上。



    结果买地的都是什么人,可想而知。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那就是自耕农负担深重,夔州路官田的种植户,宁愿选择逃亡也不愿意继续耕作。



    即便如此,这样的口子,也只能算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不能作为常态观之。古代封建王朝的当政者们都不是傻子,他们一直很警惕这件事情。



    还有就是各种食邑,但那在大宋并不是真正的土地兼并,而是一种官方荣誉,相当于国家从岁入中拿一部分出来作为高官贵族的津贴,并不是他们实际占有了那些地头。



    那是大宋另外一个蛋疼的问题,税收使用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本章完)